急救技能课第四期顺利结课

发布时间:2024.06.14 11:06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知行书院主办的知行研习系列急救技能课程第四期顺利结课。该课程由广东省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鲁玲玲副主任带领的专业团队主讲。

本期急救课程共计5次课程10课时,开设两个教学班,来自知行书院各专业的50余位同学报名参加。该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讲解与操作培训两大板块,并设有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主要包括急救理论、成人及婴儿心肺复苏操作、气道异物梗阻物解除、简易担架制作、外伤包扎、骨折固定以及烧烫伤等生活常见伤害处理的急救技能。

构建急救理论框架

鲁玲玲老师围绕现场急救原则等理论要点,不时引入生活受伤或发病的情景,灵活有序推进课堂教学。无论是相对熟悉的低血糖引发的昏厥、食物中毒、鱼刺刺伤等情况,还是相对陌生的火灾现场逃生、交通事故现场救人、断肢现场救助等情况,鲁玲玲老师通过多角度剖析,让同学们高效地掌握急救的思路和具体方法。同时,结合海边溺水人员抢救、志愿者抢救马拉松跑者等视频,鲁玲玲老师鼓励大家要勇于热心助人,更要在救助前观察并判断具体情况。

在鲁玲玲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踊跃参与课堂讨论,在教学互动中逐步构建起对于急救的立体认识。

 心肺复苏实训

第二次课主要内容为成人及婴儿心肺复苏术的实训教学。

首先,鲁玲玲老师为大家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不仅对比了成人的心肺复苏操作步骤与婴儿的心肺复苏操作步骤的异同,而且解释了不同步骤的原因和原理。接着,鲁玲玲老师完整地示范了成人和婴儿的心肺复苏。最后,同学们分成小组,先在老师们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分步进行成人的心肺复苏训练,然后独立进行全流程的成人心肺复苏。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们认真观察同学们的操作手法,及时指出同学们的不规范之处。每位同学都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从发现患者倒地为始,以有效心肺复苏或专业救护人员到达为终的各环节操作要点。

 昏迷、气道异物梗阻解除、简易担架制作

第三次课主要讲授昏迷识别、气道异物梗阻解除、婴儿心肺复苏操作、简易担架制作。

首先,鲁玲玲老师将昏迷的主要原因划分为脑部原因和全身性原因,并讲解了昏迷的现场急救要点。她特别提到,在等待专业人员到来之前,我们应当每隔2分钟检查昏迷病人的脉搏和呼吸情况,如没有脉搏及呼吸立即做心肺复苏术——恰与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其次,鲁玲玲老师介绍到,气道异物梗阻现象多发生于就餐等日常生活,尤其威胁着老人和儿童的生命安全。在问及气道异物梗阻解除的方法时,许多同学表示知道海姆立克急救法。鲁玲玲老师提醒大家注意,海姆立克急救法但只适合成年人而不适合婴儿。婴儿气道梗阻解除法为背部拍击联合胸部冲击法。最后,鲁玲玲老师指导同学们制作临时担架,并讲解搬运伤员的要点。

外伤出血种类与固定包扎方法

第四次课主要内容为外伤出血种类和固定包扎的实践。

首先,鲁玲玲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外伤出血种类的理论知识,指出外伤出血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在急救现场外出血是急救员要进行包扎的重点,因为外伤出血量较大会导致人血容量减少引起血压降低,引发休克症状,所以止血术是创伤急救之首。接下来,老师开始示范如何包扎伤员,同学们都认真聆听,记住了包扎前要“一看环境二询问”,包扎时要“伤口包扎需准确”,包扎后要“确定包扎已牢靠”。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耐心细致的教导让同学们受益良多,明白了在伤员手臂脱臼、头部破损、大腿膝盖处流血等情况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反复上手训练的操作让大家进一步巩固了应急救援的技能。

急救技能考核

随着前四节课急救知识的学习,同学们迎来了最后一节课的急救课程考核。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加深印象,在正式考核前又带领同学们领略了一些要点,并且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将这些急救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第一项考核是理论知识,考察了同学们在面对伤员时应该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做人工呼吸时,开放气道应该如何调解昏迷人员头部?脑卒中病人有哪些症状存在?在理论知识考核完成后,心肺复苏和外伤包扎的考试同时在室内和室外进行。其中,心肺复苏如何使用AED,心肺复苏首要原则是判断环境是否安全,这些必备的知识点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牢固,老师作为主考官在旁边也认真地观察同学们的动作是否正确。外伤包扎主要考察了常见的头部包扎和手臂脱臼包扎,老师在同学们考后耐心地讲解和指导,让我们在最后一节课也汲取了更多知识。在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同学们和老师依依惜别,期待下次再见。

本期急救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全面增强了同学们的急救技能,还切实提高了同学们的救助意识。同学们纷纷表示,非常感谢鲁玲玲老师和各位老师的精彩授课,未来会反复温习所学急救技能,以便在他人亟须帮助时尽一份力,共建平安北师、平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