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期|陈少平老师:自然教育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发布时间:2024.06.13 05:03

北京师范大学知行书院主办的知行讲坛第44期《自然教育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讲座,于2023年10月23日在励耘楼B210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陈少平老师主讲,知行书院执行院长黄伟老师主持,来自全校各学院、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共计80余名同学到场参加。除此之外,一些珠海市地理和自然教育学会的会员们也来到了现场。

陈少平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讲述:一是对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感悟,二是他的红树林科普体验,三是与植物“结缘”的个人经历。

一帆,本名陈少平,华南国家植物园科普志愿者,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车八岭科普志愿者,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种子志愿者,珠海市地理与自然教育学会理事。倡导“用眼睛扫描世界,用手机记录生活”,记录身边的花花草草,与自然相伴,发现身边的美。坚持耕耘公众号“一帆之花颜草语”,记录植物近1000种。在《食品与生活》、《花卉》、《广东第二课堂》、《金色少年》、《天水晚报》等杂志发表科普文章60多篇,植物科普文章多次被“华南植物园”等公众号采用。

陈少平老师先以2018年5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原则》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引,强调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还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和植物与人的关系。在聊到植物与人的关系时,他说,植物对我们生活很多方面都有影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植物帮助了人类许多,而我们人类能为植物做什么?

他说,目前有两种保护植物的措施,一是就地保护(国家公园),二是迁地保护(植物园)。他也向我们提出了低碳环保的倡议:低碳出行、节约水电、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

陈少平老师在介绍他个人的科普经历部分,向我们解释了红树林的概况、红树林的种类、分布以及具体的红树林植物。他还介绍到,在珠海的淇澳岛西北部就分布有大片的红树林,并向我们发出邀请来淇澳岛看一看。

对于科普方式,陈少平老师说他个人采用的方式一共有五种,分别是撰写科普文、线上分享、在少儿杂志连载和开专栏、讲座、室内讲解和现场导赏,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室内讲解和现场导赏。他向我们展示了很多实地讲解的照片。在这一部分的结尾,陈少平老师引用了“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一句,认为是他做红树林科普工作的重点。

陈少平老师还分享了本人的“入坑”经历。他在一次出游中,发现了一种名叫“琴叶珊瑚”的花,觉得它的名字很好听。于是他拍下照片,开始查找相关的资料,以获得更多关于“琴叶珊瑚”的信息。而正是因为这样一份好奇,他正式开启了植物探索之路。随着拍的植物的照片越来越多,陈少平老师开始思考要不要做一个专门记录自己所见的植物的公众号。

目前,在他的公众号“一帆之花言草语”中,已经记录了近1000种植物,包括果蔬、野花野草、乔木、新优园林植物等。七年记录近1000种并且为其撰写科普文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量。但是他乐在其中,甚至几年时间过去,陈少平老师对推文的发布速度和质量还愈加精进,问到原因,他说:“不写的话总感觉欠着什么,总感觉那些没有被我写到的植物在催我写”。

陈少平老师说,兴趣和坚持就是他植物学习的窍门。他还向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切身的建议:善于观察、及时拍照记录、系统整理照片……他也向我们介绍了植物命名的方法和标准。在提到遇到的困难时,他指出,植物常用名和学名时有差异,是目前他科普工作的一个比较困难的地方。

在讲座的结尾,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几种常用的认识植物的途径,例如App“花伴侣”“形色”等,若有更进一步的兴趣,可查阅相关的工具书、网站等。

陈少平老师以自身为例,很好地向我们阐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以广博丰富的植物知识、对科普工作的饱满热情和对生态的深度关怀深深打动了同学们。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植物知识“干货”,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们也许可以借着认识身边的植物,对生活做更进一步的观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