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小组优秀指导活动展示——汉教篇:吴成年副教授导师小组

发布时间:2024.08.16 11:05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2024年5月30日,尽管暴雨如注,但并没有浇灭同学们的热情。在雨声中,吴成年副教授导师小组迎来了本学年的最后一次组会。本次组会的主题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象征着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上个月,受到暴雨的影响,组会不得不转到线上,在线上同学们分享了阅读《孟子》的新感受,有的同学读出了民本思想,有的同学读出了职业分工的重要性,有的同学读出了处理逆境之道,也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哲学是否离现实生活太远”?

首先,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概括性的,但是我们的现实世界是具体的,就战争来说,很多问题是说不清楚,辨不明白的历史遗留问题,站在每个国家的立场上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仁义是不是一个变动的标准,如何衡量?其次,孟子所说的“性善”真的是这样吗?同学们结合近期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关于第一个问题,吴老师说孟子所说的“仁义”“民本思想”并不仅限于某一国家某一地区,而是掌权的上位者将所有下位者都视为“人”。维护本国人生存的权利,保证不顷压其他国家人的利益,这样才会稳定。其实这一观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很相像,由此可见孟子哲学的超前性。

关于第二个问题,吴老师认为在人性塑造方面,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长成什么样与大人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所以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处”,如果一棵小树从小就在贫瘠的土壤中成长,那么如何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呢?这些话语启发了所有未来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同学们,让他们开始深思教育的深远意义,并认真考虑自己即将肩负的重责大任。学校教育宛如一只有力的手,为那些命运多舛的孩子们指引方向,防止他们偏离正途,误入歧途。青年时期,读书往往伴随着一股探求真理的冲动,当道理无法覆盖现实的各个角落,就会对经典著作中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质疑精神是宝贵的,它正是读书会存在的价值所在。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学生们不会因为质疑而陷入怀疑,甚至放弃阅读。相反,他们能够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审视书中的观点,从历史的维度去体验其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能够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与吸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适应新时代的创新思维,并使之成为个人成长的养分。

回归现实,虽然文学哲学很美,但是我们当下最重要的事是就业或者升学,所以此次组会主要聚焦在同学们未来的规划上,老师给出了一些就业上的建议。

认识自己,发挥优势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比如有的同学擅长文科,文科专业学习特点是开卷有益,那么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有强大的总结归纳能力;有的同学擅长理科/工科,这些专业的特点是需要瞄准一个研究方向进行大量的实验分析,那么就需要耐得住寂寞,有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所以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结合时间以及现有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此外,对于一些想考教师编的人老师建议可以把重点放在春招上集中发力,因为秋招大部分竞争对手研究生,我们在学历上的优势不明显,可以将秋招视为锻炼机会,放平心态去参加考试,等春招的时候大部分竞争对手变成了本科生,在竞争中可以发挥跨学科的背景优势,一举获得心仪的岗位。

充分利用朋辈资源

在这次组会上,一些同学表达了他们对于公务员职业的向往,但在岗位选择和地区选择上感到迷茫。幸运的是,小组中有许多同样有志于公务员之路的同学,他们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事实上,除了国家公**和省级公**,还有许多其他岗位同样值得考虑,可以成为实现职业梦想的途径。此外,一些同学对教师岗位感兴趣。老师提到,许多我们的学长学姐已经成功考取了深圳的教师编制,这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观察和交流,拓宽对就业选择的视野,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限制自己的职业发展。

提前规划,脚踏实地

凡事遇则立,不遇则废。有的同学在纠结到底应该去考研还是应该考公,老师的建议是,现在时间还算是充足,所以可以一个为主,一个为辅,两条线并行给自己留下余地,事实上,考研和考公也有相通的地方,比如答题的逻辑框架,比如文科考试内容可以与申论互相补充。但是无论选择考研还是考公都要提前准备,不要总是在犹豫和观望,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一步一步完善自己,提前准备还可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及时调整。

感悟分享

彭沁悦:读《庄子》我打开了新的视角看待这个物质的世界,读《论语》我学会如何以君子立世,同时坚定了我的教师理想,孔子或许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最好诠释。感谢吴成年老师两个学期以来不曾中断的组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下的交流空间。感谢吴成年老师带领我们探讨中华文化经典著作,教我们如何将晦涩的文句联系现实。虽然导师制只有短暂一年,但我想老师饱含热情和信念的炯炯目光,充满着对我们的关切和肯定的话语,在我今后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将永远陪伴我砥砺前行。

万旻睿:岁月不居,时节入流。一年的时光悄然而去,恍惚之间入学还在昨日。在吴老师指导的这一年,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这一年,从《论语》到《孟子》,从《黄帝内经》到《周易》,导师的每一次指导都是一次突破,浮躁的心终于沁润在了中华经典的文字之中;这一年,从无到有,导师的带领一次晨跑,让我养成了一个受用一生的好习惯,跑步的汗水诉说着进步与坚持;这一年,从“中国文学通史”到“文化经典导读”,导师一直陪伴在学习生活左右,让我不断找到自信与方法,打破质疑与阴霾。岁月平平,吴老师教我们以兴趣盎然,笑谈春风。遇到这样一位富有生活情趣和学术素养的良师,是学生之幸事。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我于迷茫踌躇中,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刘姜一:过去大半年的小组活动里,每次会议都有一种拆盲盒的喜悦,我们兴高采烈地围绕不同话题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近况:我在分享中更加把握自我,也在聆听中更加了解大家。迷途中除了有吴老师为我们保驾护航,更有经史子书中的智慧为我们指点迷津。感谢吴老师的认真解答、感谢徐巍组长负责任的组织与安排、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儒道文化我目前仍是管中窥豹,会上讨论过的问题也许我会用一生去寻求答案,而你们便是我这一旅途中举足轻重的开端。

徐巍:作为小组长我真的非常感谢老师的信任以及同学们的配合,这一年来我收获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以前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偏向“二元对立”的,现在经过好几次读书会,我越来越理解“人生是旷野”这句话了,有时候一些漫无目的的探索或许是日后幸福感的来源。总之,二学位的时光总是太匆忙,忙着考试,忙着就业,能在这样的匆忙中停下来读书,且与众多好友一起分享感受,突然就理解了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时的欣喜之感。

相信大家也发现了,我们组会的人变少了,因为有的同学上岸啦,阅读暂停,让我们恭喜她们!我们在金秋相遇,在盛夏告别,导师小组的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坚信这仅仅是我们学习经典旅程的起点。它标志着我们迈向知识自由的第一步,为我们打开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