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书院2025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风采展示——知行绿漫队

发布时间:2025.08.25 09:19

在珠海市翠香街道沿河社区,有一处承载着岁月记忆的老旧小区——南华小区西苑。始建于1986年,作为无物业自治小区,它东南依水(凤凰河)、西北临路(梅华东路),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与社区的发展。为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决定》等系列政策精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5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一的知行绿漫队,与沿河社区成功结对。这支由10名学生组成的团队,怀揣着服务基层、锤炼本领的初心,深入小区一线,在两个月里协同开展了1次见面交流、3次走访调研、3次社区墙绘,并组织召开项目总结会,系统梳理南华小区西苑的治理难点,推动实施了一次微更新,并提出了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的改造方案。

初遇:锚定需求,明确方向

为精准捕捉社区需求,5 月 21 日,知行绿漫队与沿河社区工作人员召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见面会。社区书记卓景欣亲自带队,引领实践队漫步于南华小区的街巷之间,通过现场细致展示,清晰指出了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墙面老旧斑驳、公共空间被私占、绿化与停车位规划混乱。

见面会结束后,在指导老师黄伟、孙睿的深入分析与指导下,实践队将后续工作的重心锁定为南华小区西苑的 “微改造”—— 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针对上述三大问题,打造一个小体量的改造工程。

深入:调研走访,摸清脉络

为全面掌握居民的改造需求与意愿,6月7日,知行绿漫队的部分成员走进南华小区西苑,采取随机走访的方式与居民攀谈。受访居民普遍反映,小区存在以下问题:

  • 停车位规划混乱;

  • 公共区域被私自侵占;

  • 人车混行缺乏安全保障;

  • 公共活动空间不足;

  • 树木枯枝掉落频繁。

而在绿化问题上,居民的看法却两极分化,有人觉得绿化太少,影响美观;也有人认为绿化过密,易招蚊虫。

为更深入地探寻问题根源,6月23日,知行绿漫队再度踏入南华小区西苑展开走访调研。此次,队员们不仅关注问题本身,更与受访居民深入交流,追溯各类问题的成因。例如,枯枝掉落频繁,一方面是园林修剪频率过低,另一方面,小区居委会因资金匮乏、响应迟缓,使得掉落的枯枝只能由居民自行清理。

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

道路高低不平,是此前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工程留下的 “后遗症”

垃圾堆积,源于其他小区居民的乱堆乱放,而垃圾站工作人员不足更是雪上加霜

公共区域衣物被盗,归咎于小区出入口众多、人员流动大却无保安值守,且监控数量严重不足

公共区域清洁状况不理想,则是因为清洁频率低、范围小,再加上部分居民私自占用公共空间堆放杂物

为更精准地勾勒出居民需求的轮廓,知行绿漫队依据前两次的走访调研结果,精心设计了纸质问卷与电子问卷,内容涵盖基础设施与安全、环境卫生与绿化管理、交通与停车位管理、公共空间与休闲设施、参与意愿与维护机制五大方面,重点调查居民的满意度及对改造方式的看法。7 月 4 日,问卷在南华小区西苑随机发放,回收的问卷结果显示:

居民对当前基础设施与安全的满意度较低;对绿化管理的满意度呈现两极分化;多数居民认为亟需改进停车位管理制度;而对于增加墙绘/ 墙面装饰物、转角境、遮阳棚等小体量改造方式,居民的支持度较高,但深度参与意愿不强。

综合三次调研结果,经过全体成员的线上热烈讨论,知行绿漫队最终确定了 “微更新 + 提建议” 的实践路径。

经过实地勘察,选定小区内三处陈旧的闲置墙面,作为增设墙绘和墙面装饰物的区域。设计组的同学们怀揣着对小区的理解与热爱,将前期调研中捕捉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质融入笔端,设计出 “生态河岸”“地球是我家” 两大主题的墙绘图案,以及融入棕榈树、日月贝、荔枝、沿河步道、“南华” 粤语发音等元素的特色挂饰图案。

与此同时,队员们广泛借鉴其他社区的成功经验,围绕无物业小区治理创新、交通空间治理与停车管理优化、绿化整治、环境卫生及管理机制四大议题进行梳理总结,结合南华小区西苑的实际情况,反复打磨改造方案,最终获得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认可。

触碰:墙绘焕彩,点亮家园

7 月 15 日、16 日、19 日,知行绿漫队分三批奔赴南华小区西苑,开展墙绘与墙面装饰活动。队员们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墙面清理、涂底漆、勾勒线条、填色、涂罩面漆五个步骤,让两面陈旧的墙面在色彩与创意中重焕生机;同时,为另一处墙面精心挂上了特色装饰,为小区增添了别样的景致。

尾声: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7 月 21 日,知行绿漫队的部分成员在带队老师王艺璇的带领下,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代表齐聚沿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召开了此次实践项目的总结会。会上,队长叶静雯娓娓道来,详细汇报了实践项目的背景与目标、前期调研的结果与现状分析、微更新实践项目的具体内容与开展情况,以及系统性的改造方案和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议。

翠香街道团工委书记刘好运对此次实践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实践队学子敢想敢干的精神,并鼓励他们继续大胆构想与尝试。

沿河社区书记卓景欣表示,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社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耐心沟通,推动共识形成,此外还需要有持续投入。他也鼓励实践队成员持续关注和思考老旧小区治理与改造中的公共议题。

队员感悟

经过两个月的深入探索与不懈努力,知行绿漫队的 10 名成员在黄伟、孙睿、石俊杰三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王艺璇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与沿河社区的紧密联动,顺利完成了本次实践项目,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感触颇深。

调研组

在调研的点点滴滴中,尤其在与社区居民一次次促膝长谈里,我深刻体会到:微更新不仅是实体空间的修补,更是情感的联结与社区生命力的唤醒。——徐楠

我在组中主要负责部分方案的撰写和整理,包括前期调研的内容、时间和人员安排,后续包括问题现状的分析,以及环境治理方案部分的一些撰写和整合工作。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工作的细致和困难程度。—— 刘嘉

设计组

第一次作为设计组组长,我参与了设计墙绘草图,并和其他队员一同在炎炎夏日中进行墙绘宣传环保;我把走访调研收集的信息汇总整理,并转化为直观的小区环境现状分析图。设计不只是为了美观,更要解决真问题。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改变从不是空想,而是一笔一画、一步一行的踏实行动。——曾莉媛

我负责了初版调研方案、初版问卷访谈稿、公共空间改造方案的撰写与初版墙绘的设计工作。问卷与墙绘都在最后实践中进行了调整与优化,这让我意识到,缺少实践检验的方案是不充分的,每一次的方案都需要经过实地考察后再进行调整,才能在落实时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孙嘉蔚

宣传组

虽然在宣传方面我也还是个新人,但我敢于尝试。我与组员一起建立了“知行绿漫队”公众号,完成了7篇推文的制作,并大胆尝试制作小视频的宣传方式,目前正在尝试向更多的平台投稿,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文字的力量和自身创新创造能力及相关技能的欠缺,也认识到基层治理的复杂与艰辛。我想我并不是单纯在做宣传,而是在感受南华小区的脉搏和实践队的呼吸。——曾心恬

在宣传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推文制作和调研、管理方面的知识,文章也渐渐变得条理清晰。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魅力。墙绘改造时,大家虽然都是新手小白,但都努力地学习着如何调色、绘图,互相交流心得,共同完成“杰作”。—— 关宇景

后勤组

作为后勤组,我们仔细核对每一种颜料和画具的采购,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在前期的居民访谈中,我们一起走进社区,这些面对面的交流让预算表充满温度。最让我触动的是墙绘环节,看着我们采购回来的物资在我们的手下变成墙上生动的图景,我感受到了幕后工作与最终成果之间的重要连接。——宋佳茵

我负责后勤工作中的财务报销和街道与学校中的联络。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到如何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严谨地对待工作,受益良多。—— 贺子吟

队长叶静雯感言

作为知行绿漫实践队最初的成员之一,我们组建这个团队的初心很纯粹,就是希望能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服务社会、回馈社区,同时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这个夏天,我们联系了沿河社区作为实践基地,在深入了解社区需求、实地考察南华小区西苑现状,并综合指导老师的建议后,“南华小区西苑微更新改造”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

从最初的实地调研、走访居民、倾听诉求,到后期的方案设计、材料准备和亲手改造,每一步都让我们对这个小区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更加令人难忘的是小区居民们给予的温暖,主动帮忙搬运物料的小朋友,或是搬着小板凳、耐心细致为我们讲述小区故事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的善意与支持,是支持我们前行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实践项目的不断推进,我们看待小区的视角也悄然改变——不再仅仅是观察者,而是开始真正代入“居民”的身份,设身处地思考如何让这里变得更好。

当然,实践之路并非坦途。从调研方案反复调整的焦虑,到实地改造过程中遇到的突发问题,每一次挑战都曾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正如那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每一次挫折都成了宝贵的课堂,教会我们反思、调整和更周全地准备,为下一次“做得更好”积累了不可或缺的经验,这段浸透着汗水与思考的经历,无疑将成为我们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坚实财富。

最后,作为知行绿漫的队长,我由衷地感谢这一路上并肩作战的每一位队员,感谢悉心指导的老师们,更感谢全力支持的社区工作人员,是所有人的智慧、汗水与信任汇聚成了团队的力量,这份力量远胜于单打独斗。因此我衷心希望每一位伙伴都能从这次特别的暑期实践中收获成长与感悟,期待未来我们还能携手同行,继续书写更多不负青春服务社会的新篇章。

这场跨越两个月的实践,不仅是一次青春与社区的温暖对话,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服务群众、增长才干” 的初心,为老旧小区的微更新注入了青春活力与智慧力量。